第三章 意志与控制
因为当你不在乎意志成本时,就可以不断付出意志成本,它可能是一些人内在想象世界里最在乎的东西,但在外部现实世界毫不重要。当你能这样做时,就可以换取效率、利益等现实世界的好处。
第四章 圣人逻辑
提速降费以来,网络言论逐渐极端,很多博主都被扣上了"圣人"的帽子。
罗翔被叫做"罗圣",钟文泽被叫"钟苹果",董宇辉叫"董圣",徐云叫"徐导",何同学叫"赛博丁真"。
拉黑网络博主的态度其实可以和人际关系保持一致。交朋友,选队友,拉黑博主,主要看价值观,世界观上可以求同存异。比如"是否信上帝","是否是素食主义者","是否信中医",都可以求同存异。而"是否应该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给身边的人","是否认为背后捅刀子是合理的竞争手段","是否通过欺骗朋友/粉丝从中谋利"则是很重要的价值观。
我们文化中对圣人的期待,我认为就是这么一种东西。有这种情结的,就期待那些很好的人能更好一些,最好是好到彻底没自我、没欲望的地步,然后自己就可以去吃他们的“肉”了。
辅导作业为什么这么难
我们得明白一点,一个人如果太容易愤怒,就意味着他觉得自己在自恋维度的高位,同时也是有力量的位置。这让他感觉很好。
甚至有部分父母,他们完全不想控制自己对孩子的破坏性攻击。当然,还有部分父母是想控制的,但当他们控制自己时,这份全能暴怒就会指向自己——他们想破坏甚至杀死自己。当父母这样教孩子时,本质上就给孩子传递了卓越强迫症和强大恐惧症这样的双重束缚:我希望你卓越,你必须用卓越来证明我的伟大;我不希望你强大,在你面前,我才是永远强大的那一个。这时,孩子就会非常困惑。意识上,他们认为父母在期待自己优秀,可潜意识里,他们收到的信息是父母才不希望他们强大,因为强大必然意味着孩子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也可以是强大的那一个。所以,如果父母真希望孩子卓越,就得用真实行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:孩子,我由衷地欢迎你超越我,你的位置有时可以比我高、比我强大。同时,继续用行动补充一个更重要的信息:无论如何,我都爱你。
权威恐惧症
,人类的动机分为三种:成就动机、权力动机和亲密动机。
投入困难症
一位朋友说,她小学时发现自己不聪明,同样的作业,她花的时间比学习好的同学花的时间多三倍。这挫伤了她的自恋,让她难过,但她随即想,既然如此,那是不是也意味着只要我花三倍的时间就能有同样的结果?从此以后,她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——我比别人多努力三倍的时间即可。这可以称为“努力哲学”,是一种很棒的人生哲学。
第七章 沟通中的全能自恋
听话哲学盛行时,我们容易看到这样的局面:虚弱的男人希望女人更虚弱,因为好控制;虚弱的女人也希望男人虚弱一点,因为好控制;虚弱的母亲希望孩子虚弱一点,因为好控制;虚弱的孩子一直不被鼓励发展独立自我、强健的身体……如此一来,就构成了一个循环链条。听话哲学的根本是追求病态共生关系。很多人虽然自己是成年人了,但内心还是一个婴儿,因此渴望找到一个妈妈和自己共生在一起。这一点太严重时,就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。接下来,就来谈谈这一点。
第八章 想象敌意游戏与绝对禁止
1.任何不如意,都是在挑战我“世界应当按照我的意愿运转”的自恋。当这样想时,就没有小事了,所有的事都事关生死,都关乎“我是全能神还是无能渣渣”。于是,哪怕再小的事都不会让步,再小的事也要争个头破血流。2.任何不如意,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,都有主观恶意动机。
认识敌意的想象游戏
心中只住着自己的人会将世界划成两部分:他能控制的部分,就是善意的;他不能控制的部分,就是敌意的。所以,他不可避免地想控制别人,而一旦控制失败,他就会陷入恐慌与愤怒。敌意想象五部曲的前两部由此而来。因为他的心中只住着自己,所以他看待别人时也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。于是,他会形成这样的逻辑:我对你愤怒,你必会对我愤怒。其中的“你”不是真实的别人,而是他的一个镜像:当我对镜子愤怒时,镜子里自然会出现一个同样愤怒的人。这是第三步的逻辑根本。
神圣权威=绝对禁止
在全能自恋性的本我和绝对禁止性的超我的极度矛盾的夹击之下,就只能是软塌塌的自我。很多人体验过这份矛盾。例如,有时你突然生出雄心壮志,目标定得高到吓人的地步,这就是全能自恋的本我在说话。可是,你立即觉得这太不现实了,这根本就不可能,是绝对实现不了的。这是绝对禁止性的超我在说话。然后,你感觉到你身上的一股劲一下子就没了,你的身体和意志都塌了下来。这就是软塌塌的自我了。
第十章 懂事、脆弱与生命力缺失
全能自恋、全能暴怒、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,这四者很容易连在一起,因为它们本来就是全能感的四种基本变化。如果你的观察力足够好,就会发现这四个变化会同时在一个人身上看到。不过更容易看到的是,这些矛盾会表现在不同的人身上
平息众怒与鞭打快牛
鼓励举报,于是变成偏执的举报者和体系一起,对学校、媒体和商家进行联合“绞杀”。具体表现就是,一有偏执的举报者,相关机构就要找被举报者的责任。而且,不分青红皂白,让被举报者想办法安抚举报者。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是:社会要和谐、稳定,就得找中坚力量来背锅。这种做法有现实上的合理性,很多举报者都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,他们有偏执的个性,而且非常善于战斗,不达目的不罢休,甚至还有一副“哪怕世界毁灭了也得按我的来”的架势,所以真是不好对付。
倒地老人为何讹诈扶助者
小婴儿和成年巨婴的这种心理,概括起来就是要为自己世界的失控找一个看得见的可控原因,然后攻击对方,以为他们改变了,自己就好了。这不仅是倒地老人讹诈扶助者的心理原因,也是很多家庭中亲人相残的重要原因。
父母虐待孩子,妻子侮辱丈夫,丈夫羞辱妻子,常常也可从中看到这一逻辑:不是我控制不了的命运让我受伤,而是你这个我能控制、我的头脑能理解、我能怪罪的家伙让我受伤。
失控中的魔鬼
不要让幼小的孩子总处在失控中,因为他会将太多的事情切割到“我”之外。最严重的是孩子处在一种全然的封闭状态,好像对一切都没有兴趣,这是将世界都切割到“我”之外了,即他觉得整个世界都像魔鬼一样。对于全然封闭的孩子来讲,任何事情侵扰到他,他都可能会发狂,因为他会觉得任何事情都是他控制不了的,所以任何事情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入侵,都是一种充满敌意的力量。
走出归罪的泥潭
全能头脑认为“我”应该是完美的、全能的、不会错的、不会犯傻的……并拿这些标准去要求自己。当我们能看到这个逻辑时,就可以明白完美、全能是不可能的,而真实的自己,竟然是缺点满满、错误满满,有时还是愚蠢的。这才是事实。请看到这个事实。然后,就像好父母看着蹒跚学步的孩子一样,不仅接纳孩子会犯错,而且还觉得这很可爱。当孩子陷入自我攻击中时,还要去安抚孩子。要用这样的态度对待自己,做自己的“好父母”,给自己好的养育。相反,糟糕的父母总是在无情地打击孩子,他们很容易使用对孩子而言最有杀伤力的一句话——“就是因为你不好!”孩子本来就是自恋的,会认为一切好事自己负责,一切坏事也都是自己招来的。如果孩子遇到挫败和伤害,例如,失恋、被老师冤枉、被霸凌、被性骚扰甚至侵犯等,父母却说,就是因为你不好,才招致了这一切。这种说法会严重加深孩子的自我攻击,甚至会构成摧毁性的影响。
太容易道歉的人要问问自己,你的道歉是不是一种太轻易使用的自我攻击?《自控力》这本书中讲到,有人遇到挫败后能很快恢复自控力,有人则不行,一个关键差别是自控力高的人会自我安抚。
很多人遇到挫败后会对自己进行无情的抨击。有时候这能感知到,有时候是无意识的。尽管你意识不到,这份暗暗进行的自我攻击仍然会导致你变得有些瘫软无力,因此难以行动。同时,你也要警惕总是被归罪。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呈现一种矛盾:对另一个人抨击、鄙视、看不起,但就是离不开对方。因为对方有一个巨大的价值——可以被归罪。想想也蛮可悲的,所谓的“亲密关系”,竟然最重要的一个功能是一个人去承载另一个人的归罪,以这种方式滋养了另一个人的自恋。
归因和归罪。它们看起来有点像,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逻辑。归因是一个人能跳出只有“我”的一元世界,也能跳出只有“我”和“你”的二元世界,而能以中立客观的第三者视角,从事情的“它”这个角度看问题。这样一来,一个进行归因的人,就能如实地看到自己、对方以及事情本身,因此可以做到以事实为中心。归罪则是活在自恋中,还是从自己出发去看自己、对方和事情,乃至一切。当自恋得到满足时会有正面情绪产生,但自恋被挫伤时,就会有负面情绪产生。并且,自恋被挫伤时,就要去寻找那个导致了挫败的敌意力量,这就是归罪,也就是寻找罪人并破坏、灭掉它。当这个罪人是他人时,就会想去攻击他人;当这个罪人是自己时,就会产生自我攻击。不管是归罪他人,还是归罪自己,归罪都是为了要一个结果——自恋,即“当阻碍我的敌意力量被揪出并灭掉后,事情可以重新按照我的意志来运转”。归因的逻辑很不同。做了归因后,有时会发现事情需要改变,于是去改变;有时发现事情这样进行就挺好,那就尊重它;它不符合我的意愿,那我就去改变我的意愿。并且,进行归因的人不会沉溺于过去,不会纠结在已经改变不了的事情上。
第一章 人性坐标体系
作为咨询师,我一般不让自己陷入这种无效的“针尖对麦芒”的争论中,当出现这种明显荒谬,但对方又挺有辩论能力的情况时,我会跳出来寻找一下别的方向。
这是全能自恋的心理在作祟,受全能自恋的心理控制,你会觉得要么完美如神,要么什么都不是;要么满分,要么零分。只有这两种可能,没有什么中间位置。
关系,就是一切
关系就是一切,一切都是为了关系。
精神分析学家都说:攻击性即生命力。当我们能在关系中展现自己的攻击性时,生命力就可以流动起来。
孤独会制造最大的黑暗
为什么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如此重要?因为人类最本质的需求是被看见。原始的生命力可以视为中性的、灰色的,当被看见后,就意味着被照亮了,变成了白色的、彩色多姿的活力;当不被看见时,就会成为黑色的、死寂的东西。
无回应之地即绝境。彻底孤独自然就是这种绝境,你新生发的生命动力因为同样不可能得到回应,所以也会继续变成黑色能量。于是,在孤独中,不仅是光明增加不了,黑暗能量也会越来越多。所以,哪怕再难,也要试着走出去。偶尔孤独可以,但如果一直孤独,时间一长,你会发现这个困局越来越难。很多人觉得,外部世界比自己内心更黑暗,甚至会有这种感觉——自己内心善良光明,但外部世界丑陋黑暗。我大学时就是这么觉得,那时还和朋友说,要是社会上的人都和我们一样高素质就好了。这是自恋导致的分裂,自己占据着“好”和光明的部分,而觉得外部世界是“坏”和黑暗的。这绝对是自欺欺人,当你逐渐深入外部世界,同时对你的内在世界越来越了解时,你会看到外部现实世界是有疗愈性的,而且光明程度要胜过你的内在。简单总结就是,太孤独的人,不要轻易说“人际关系让我失望,因为都是损耗性的,我要自己待着”。
真爱,从真实开始
真实地活着,才会体验到生命本身。
对一切事物的真爱,都要从真实开始。
两种知识
知识如果是用来增进了解的,就是真知识;知识如果是用来满足自恋、破坏联结的,就是伪知识。
体验和认知,是事情的两个层面,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认知,然而我们得知道,体验是真实世界的东西,而认知,是符号世界的东西。可以说,符号世界就是真实世界的一个镜像。
让自己更勇敢地进入真实世界,去构建更深入的关系。深度关系必然会滋养自己,它意味着关系双方的生命力可以在深度关系的通道中酣畅流动,这就是滋养。
第一章 头脑暴政
有段时间,我遇到过二三十个孩子,他们都慢吞吞的,然后我发现,无一例外,他们身边都有一个妈妈、奶奶或外婆,整天在对他们说“快点!快点!快点!”这样的养育者,是在用他们的全能自恋吞噬孩子,如果孩子还去配合,那意味着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杀死了,所以他们必须用慢吞吞的方式来证明——我是我自己,而不是你的一部分。有些人很善于执行,效率很高,是很好的执行者,但他们容易变得无趣,缺乏生机。总结一下:拖延症患者是想通过拖延来证明“我可以做我自己”,或者说,“我的意志可以存活”。
头脑暴政与学习障碍
温尼科特说,健康来自创造力,而顺从是心理问题的源头。所以创造力非常重要,也很根本,可是,如果把创造力视为一切都是自己原创,这问题就大了。我们后面会说到,其实创造力来自关系,来自对存在的臣服。
第二章 失眠心理学
精神分析特别重视关系,我喜欢的一个说法是:关系就是一切,一切都是为了关系。更哲学化的一个说法是,自体(self)永远都在寻找客体(object),“我”永远都在寻找“你”。即,人永远都在寻找可以充分信赖、依恋的关系。
时间感和空间感
你得知道,这是受全能自恋支配,从而妄想着任何事情都在当下这个时空中完成。要治疗自己这一点,就试着把你喜欢的事情给完成,不管过程多么狼狈、多么不完美。这世上绝大多数事情,要完成它们都需要时间和空间,所以仅仅把事情完成,就必然是在驯服全能自恋。完成,胜过完美。
深度关系
思维太好使,而体验太容易痛苦,所以人容易过度使用思维,而远离体验。但是,把思维当作“我”,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之中,而把体验当作“我”,才意味着真实。深度关系被我视为人生的答案,而这必然意味着,拿出真实的“我”,去和真实的“你”碰撞,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,而不是退缩在头脑中,这是一个基本点。太多人总想着“等把事情想明白了”,然后才去做,然而,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,去拥抱这个世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