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深度关系
Made with
Page icon

深度关系

Author
武志红
Categories
心理-社会心理学
Progress
33
Rating
85.1%
ReadingTime
2时45分
Status
在读
ISBN
9787522520223
4 more properties

第三章 意志与控制

⭐
因为当你不在乎意志成本时,就可以不断付出意志成本,它可能是一些人内在想象世界里最在乎的东西,但在外部现实世界毫不重要。当你能这样做时,就可以换取效率、利益等现实世界的好处。

第四章 圣人逻辑

✍️
提速降费以来,网络言论逐渐极端,很多博主都被扣上了"圣人"的帽子。 罗翔被叫做"罗圣",钟文泽被叫"钟苹果",董宇辉叫"董圣",徐云叫"徐导",何同学叫"赛博丁真"。 拉黑网络博主的态度其实可以和人际关系保持一致。交朋友,选队友,拉黑博主,主要看价值观,世界观上可以求同存异。比如"是否信上帝","是否是素食主义者","是否信中医",都可以求同存异。而"是否应该把自己的世界观强加给身边的人","是否认为背后捅刀子是合理的竞争手段","是否通过欺骗朋友/粉丝从中谋利"则是很重要的价值观。
我们文化中对圣人的期待,我认为就是这么一种东西。有这种情结的,就期待那些很好的人能更好一些,最好是好到彻底没自我、没欲望的地步,然后自己就可以去吃他们的“肉”了。

辅导作业为什么这么难

⭐
我们得明白一点,一个人如果太容易愤怒,就意味着他觉得自己在自恋维度的高位,同时也是有力量的位置。这让他感觉很好。
⭐
甚至有部分父母,他们完全不想控制自己对孩子的破坏性攻击。当然,还有部分父母是想控制的,但当他们控制自己时,这份全能暴怒就会指向自己——他们想破坏甚至杀死自己。当父母这样教孩子时,本质上就给孩子传递了卓越强迫症和强大恐惧症这样的双重束缚:我希望你卓越,你必须用卓越来证明我的伟大;我不希望你强大,在你面前,我才是永远强大的那一个。这时,孩子就会非常困惑。意识上,他们认为父母在期待自己优秀,可潜意识里,他们收到的信息是父母才不希望他们强大,因为强大必然意味着孩子在和父母的关系中也可以是强大的那一个。所以,如果父母真希望孩子卓越,就得用真实行动向孩子传递这样一个信息:孩子,我由衷地欢迎你超越我,你的位置有时可以比我高、比我强大。同时,继续用行动补充一个更重要的信息:无论如何,我都爱你。

权威恐惧症

⭐
,人类的动机分为三种:成就动机、权力动机和亲密动机。

投入困难症

⭐
一位朋友说,她小学时发现自己不聪明,同样的作业,她花的时间比学习好的同学花的时间多三倍。这挫伤了她的自恋,让她难过,但她随即想,既然如此,那是不是也意味着只要我花三倍的时间就能有同样的结果?从此以后,她就形成了这样一种信念——我比别人多努力三倍的时间即可。这可以称为“努力哲学”,是一种很棒的人生哲学。

第七章 沟通中的全能自恋

⭐
听话哲学盛行时,我们容易看到这样的局面:虚弱的男人希望女人更虚弱,因为好控制;虚弱的女人也希望男人虚弱一点,因为好控制;虚弱的母亲希望孩子虚弱一点,因为好控制;虚弱的孩子一直不被鼓励发展独立自我、强健的身体……如此一来,就构成了一个循环链条。听话哲学的根本是追求病态共生关系。很多人虽然自己是成年人了,但内心还是一个婴儿,因此渴望找到一个妈妈和自己共生在一起。这一点太严重时,就容易导致悲剧的发生。接下来,就来谈谈这一点。

第八章 想象敌意游戏与绝对禁止

⭐
1.任何不如意,都是在挑战我“世界应当按照我的意愿运转”的自恋。当这样想时,就没有小事了,所有的事都事关生死,都关乎“我是全能神还是无能渣渣”。于是,哪怕再小的事都不会让步,再小的事也要争个头破血流。2.任何不如意,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的,都有主观恶意动机。

认识敌意的想象游戏

⭐
心中只住着自己的人会将世界划成两部分:他能控制的部分,就是善意的;他不能控制的部分,就是敌意的。所以,他不可避免地想控制别人,而一旦控制失败,他就会陷入恐慌与愤怒。敌意想象五部曲的前两部由此而来。因为他的心中只住着自己,所以他看待别人时也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。于是,他会形成这样的逻辑:我对你愤怒,你必会对我愤怒。其中的“你”不是真实的别人,而是他的一个镜像:当我对镜子愤怒时,镜子里自然会出现一个同样愤怒的人。这是第三步的逻辑根本。